关注拈花云科最新动态
Follow the latest news of NearFar

虚拟人来了,文旅人准备好了吗?

复制链接
2022-11-29 浏览量:59

如果说元宇宙还在路上,那么虚拟人已经走到了我们面前。

今年6月,由敦煌研究院和腾讯携手打造的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作为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一经亮相,便深受观众欢迎。伽瑶原型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声音婉转如歌的神鸟“迦陵频伽”,今后,伽瑶还将作为首位数字讲解员,带领观众领略敦煌文化的无穷魅力。

虚拟人,不再只是前卫的科学技术,而从实验室出来,走进人类社会,并和我们发生交流互动。这背后,一种新的模式正在诞生。

政策利好 市场需求旺盛 产业迎来高速发展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列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今年11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等)超过3500亿元。

而在日前举行2022世界VR产业大会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我国虚拟现实投融资规模涨幅超过10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虚拟现实相关企业超过1万家。有媒体报道,国内一家头部UE4制作团队一天能收到10多个虚拟人项目需求订单,有时候高达20多个。

政策的利好,需求的增加,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成熟发展的加持,使中国虚拟人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中。

数字人与城市文旅融合 打造精神消费目的地

再顶端的项目,最终还是要落地。

2022年4月底,青岛市推荐官数字人“青岛小嫚”正式上线。作为青岛首个城市虚拟智能数字人IP,她是“科技+文旅”的先锋尝试,标志着青岛数字化建设已驶上“快车道”。作为数字人,“青岛小嫚”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语音合成、动作捕捉、人工智能和算法驱动等科技手段打造而成,她将承担起数字化“向导”的角色,与用户进行多模态互动,“面对面”实现低延迟地实时交互交流,她的出现将成为青岛文旅元宇宙的交互入口,通过她的智能推荐,游客和市民可以领略更丰富的青岛文化和美景美食,成为大家全天候、全方位的“虚拟游伴”和“贴心朋友”。

数字虚拟人给地方文旅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文旅发展模式。有趣的数字人玩法,可以通过赋能城市,激活年轻人,打造一个 “精神消费目的地”,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成共鸣。

数字人IP商业化创新才能走深走远

人是万物的尺度,而由人工智能控制的虚拟人最终还是要通过IP商业化才能走深走远。

据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的首份《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年度发展报告》,目前,虚拟数字人主要分为虚拟偶像、虚拟主播、企业IP三大类别。“技术只有被转化成产品或者内容才能被用户感知,目前阶段的虚拟人和内容的商业化方式还相当有限,以直播、代言、演绎等为主,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进入到‘虚拟+产业’阶段,针对垂直行业、垂直场景去进行适配和运营的虚拟内容的商业化会迎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未来的虚拟人,一定会在帮助实现人的目的,包括实现文学艺术目的上发挥作用,而且前景不可限量。但虚拟人对艺术主体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也不能忽视。一是主体分离与人格分裂。虚拟人代表个体的人,其多种社会角色的变化,会造成精神上转换的困难,由此带来主体的分裂。而且,大众性的入戏与出戏之难,会引发新的精神问题和社会问题。二是自由与控制的悖论。虚拟人显然给个体的人带来更多自由,但有可能成为一些平台和算法的奴隶,更有可能成为沉湎于虚拟世界的囚徒。三是文化平等与文化鸿沟。从趋势上看,科技的正常发展,总能让社会大众受益。近年来,惠及大众的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获得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拜科技之所赐。但受限于各种技术的集成和基础设施的支撑,特别是虚拟人的每一步演进都会带来成本的居高不下,在一个时期内会挡住它走向大众的脚步,这是政策制定者从一开始就要给予充分关注的。

摘自:中国经济网